Quantcast
Channel: 傅雲欽如是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2

「中華民國」一詞有歧義,不可亂用

$
0
0
傅雲欽 2020.03.25

▲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哲學獎」徵文比賽海報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日前舉辦以高中生為對象的「PHEDO哲學獎」徵文比賽,已經開始收件。這項徵文比賽以「真實」為主題,有三個子題:(1)科學與方法類:自然科學能窮盡真實嗎?(2)文化與社會類: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3)政治與法律類:「中華民國」是真實的嗎?

題目出得很好,值得深思,尤其第三個子題「『中華民國』是真實的嗎?」,也可改說成「『中華民國』存在嗎?」。大哉,此問!如何答覆這個問題,獨派一直爭論不休,連當過「中華民國」總管的台籍政客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都搞不清楚,何況一般人,更何況高中生!

我看提問的「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也搞不清楚。此由他們就該問題提出的說明可見。該說明文章有兩段,如下:

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公佈,將「中華民國」界定為一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2020年,台、澎、金、馬的人們基於這部憲法選出第15任總統。然而,對內對外,「中華民國」的存在和合理性卻有不少爭議。

世界上目前只有15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在許多國際場合,「中華民國」的名號通常無法使用,只能以「中華台北」自稱。相對地,有180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中華民國」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消滅與取代了。甚至在台灣,也有許多人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存在。有些人主張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也有人主張台灣既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屬於「中華民國」,而是一個地位不明的狀態,「醒醒吧你沒有國家」成為人們自嘲的流行語。國家的真實存在,到底是怎麼回事?「中華民國」算是存在嗎?如何判定?它的真實與否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這兩段說明文章錯誤連篇。其錯誤簡言之,就是不知「中華民國」一詞有歧義,文中出現的「中華民國」一詞的意義一再改變,犯了「偷換概念(意義)」的謬誤,以致東拉西扯,不知所云。茲詳細分析如下。

「中華民國」一詞有五種意義——(1)國家,即中國、(2)朝代、(3)政府、(4)中國代表權、(5)國家,即台灣。

「中華民國」一詞的第一種意義指中國這個國家,是「中國」的國號全稱。這是它的本來意義,於1912年中國的滿清政府被推翻,新的共和政權建立時開始使用。「中華民國」一詞指中國這個國家,這是空間的、地理的定義。如果用來指時間的、歷史的中國,它就有第二種意義,用來指「中華民國朝代」或「民國時代」。這是相對於「清朝」或「滿清時代」而言。

1949年,中共新政權建立,更改中國的國號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舊政權的殘餘勢力退據於台灣,仍用舊的國號全稱「中華民國」。中國形成兩個政權於兩岸分區而治的狀態。這個兩岸分治的狀態,使「中華民國」一詞有了新的意義,也就是第三種意義,用來指退守台灣的政府,可說是「中華民國政府」的簡稱。

「國家」和「政府」不同。「政府」是「國家」的機關,屬於「國家」的要素之一。「國家」和「政府」這兩個概念,不可混淆。「中華民國政府」簡稱「中華民國」,容易與指國家的「中華民國」一詞混淆,實在不妥當。但積習難改,積非成是,甚至漸漸喧賓奪主,「中華民國」一詞變成指政府為主,指國家為輔。這與中國的國號全稱在國際社會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不再使用「中華民國」有關。

此外,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北京政府(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台北政府(也就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上爭奪中國的代表權。其他國家只能在兩岸的兩個政府中選擇一個政府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與它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這種選擇叫做「政府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漸漸不被多數國家及國際組織承認。這種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社會中喪失中國的代表權的現象,有人稱之為「中華民國滅亡或不存在」。這使「中華民國」一詞又有了第四種意義,用來指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代表權。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代表權存在或不存在,被簡稱為「中華民國存在或不存在」。這是對於「中華民國」一詞的意義的過度延伸,並不合適。

尤有進者,傳統獨派和民進黨誤認台灣於1990年代民主化後,已經成為一個有別於中國的獨立國家,國號仍稱為「中華民國」。這使「中華民國」一詞又有了第五種意義,用來指指台灣這個國家。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獨立,有人稱之為「華獨」,屬於廣義的「台獨」。但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不是事實。台灣還不是國家。用「中華民國」來指不存在的台灣這個國家,並不適當。附言者,如果台灣是新成立的國家,就有是否獲得其他國家承認的問題。這種選擇叫做「國家承認」,與上面說的「政府承認」有別。

「中華民國」一詞的前面四種意義是站在兩岸一中(符合事實)的立場。第五種意義是站在兩岸一邊一國(不符合事實)的立場。

「中華民國」一詞既然有如上的歧義,在文章中重複使用時,就要保持意義的一貫性。如有意義轉換時,應特別註明,或改用其他詞語為宜。但上開徵文的說明文字中的「中華民國」一詞有多重意義,如天馬行空,令人難以捉摸。

首先,上述徵文比賽的說明文章稱,「中華民國憲法將『中華民國』界定為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云云。這裡的「中華民國」指國家,即中國。

但該文接著稱,「世界上目前只有15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云云。這裡的「中華民國」應該不是指中國這個國家。這裡的「承認」也不是指「國家承認」。中國是古老的國家,沒有由其他國家對它做「國家承認」的問題,也可以說,它早已被世界各國承認。因此,怎麼能說「中華民國只有15個國家承認」呢?又這裡的「中華民國」會不會指台灣這個國家(華獨)呢?如上所述,台灣不是國家,沒有被外國承認的問題。15個邦交國是對台灣政府做「政府承認」,從未對台灣做過「國家承認」。顯然,這裡的「承認」則是指「政府承認」。

所謂「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是什麼意思?是「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嗎?不是。中華民國政府是否存在,是客觀的事實,毋庸他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有沒有代表中國的權利或資格,才須要他國承認的。因此,所謂「世界上目前只有15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等語,有語病,應將「中華民國」改成「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代表權」,整句改成「世界上目前只有15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代表權的存在」才對。當然,不要提「中國代表權的存在」等語,簡略地說「世界上目前只有15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也可以。

同樣的,該說明文章稱:「180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云云,這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指「政府」(即北京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指國家(中國),亦即有180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或者說複雜一點,有180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中國代表權存在。

該說明文章接著又稱:「180個國家認為『中華民國』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消滅與取代了」云云。這裡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應加上「政府」兩字。「中華民國政府」客觀存在,故「消滅」一詞應刪除。「取代」的是「代表權」,故「代表權」應表明。因此,整句話宜改成:180個國家認為『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代表權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為宜。

該說明文章又說:「在台灣也有許多人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存在」云云。這裡的「中華民國」一詞也應該加上「政府」兩字。

該說明文章又說:「有些人主張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云云。這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詞,跟上文「180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詞,意義要一貫,都是指「政府」,才不至於轉換概念的意義。故要加上「政府」兩字才好。不過,台灣的領土主權只能屬於國家,不可屬於政府。因此,所謂「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一部分」等語,不通!如果這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詞轉換概念的意義,指國家而言。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有多大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傳統獨派和民進黨錯誤主張,即:兩岸一邊一國,對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華民國」,兩者是不同的國家。但是既然兩岸一邊一國,台灣怎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呢?也不通!第二種說法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即兩岸同屬一中,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國號全稱通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說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沒錯。但國號全稱在兩岸間有爭議,台灣人民和政府主張中國的國號全稱是「中華民國」。因此,說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也沒錯。為什麼籠統地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以免國號全稱的爭議呢?

該說明文章又說:「也有人主張台灣既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屬於『中華民國』,而是一個地位不明的狀態」云云。這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二詞都是指國家,也是採錯誤的兩岸一邊一國的立場。

總而言之,「中華民國」一詞在不同意義之下,與「承認」的關係如下。

1. 「中華民國」指國家,其領土涵蓋海峽兩岸。那就是「中國」。中國是古老國家,沒有由他國承認(國家承認)的問題。或者說,世界上全部的國家早就承認(國家承認)「中華民國」(中國)的存在。

2. 「中華民國」指朝代,即中華民國朝。這個朝代存在,是客觀事實,沒有「國家承認」或「政府承認」的問題。

3. 「中華民國」指政府,即1949年割據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這個政府存在,是客觀事實,沒有由其他國家的承認(政府承認)的問題。

4. 「中華民國」指代表權,即1949年割據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代表權」。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國代表權,目前只有15個國家承認(政府承認)存在。

5. 「中華民國」指國家,領土只有台灣。那就是所謂的「華獨」。但這還不是事實。也就是,領土只有台灣這樣的「中華民國」並不存在。既然不存在,就沒由其他國家承認(國家承認)的問題。

● 相關拙

 ——評施正鋒《強權外交承認的考量》一文
  
-----------------------------
考資料
-----------------------------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2020.03

從我們的常識來看,當一件事物是存在的或發生過的,我們就會稱它為「真實」。但是,當我們仔細深究,就會發現「真實」並不是一件如此簡單的事。舉例來說,有人相信此世都是「夢幻泡影」,眼前的一切都是假的、眼睛業障太深;也有人認為新聞媒體都是網軍,一切報導都是假的;甚至有人至今仍認為地球是平的,美國人登陸月球是一場騙局。因此,我們有必要好好地釐清一下,到底「真實」是什麼。

2020年的哲學獎,我們針對「真實」這個年度主題,分成「科學與方法」、「文化與社會」、「政治與法律」三類不同的子題,提供參賽學生更多元的思考方向。我們期待,參加的學生除了能展現嚴謹的寫作與推論,更能勇於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而不是沿襲前人或東引西湊。「獨立思考」是我們舉辦哲學獎的初衷,也是我們對所有參賽人的期許。

.子題一(科學與方法類):自然科學能窮盡真實嗎?

在台灣,理組經常喜歡戰文組,認為自己研究的才是真正的科學。理組出身的政治人物也常把科學掛在嘴邊,認為量化、規格化、流程化才是治理的王道。然而,這是否意味只要掌握了科學方法,人們便能直指真實呢?自然科學能夠窮盡人類所知的真實嗎?有人相信,也有人質疑。

有哲學家認為,人文研究也是一種科學,只不過它的方法與主題與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研究所探討的真實亦有其獨特性。也有哲學家主張,某些真理的經驗方式是超出科學方法論的控制範圍之外的。如果這些哲學主張是有道理的,這是否表示有些問題是單靠自然科學無法處理解決的?假如是,那我們遇到這些問題時可以依憑的是什麼?甚至,如果「科學」是指「具有客觀性和可靠性的研究」,那麼只有自然科學才能稱之為「科學」嗎?我們還有其他探察真實的方式嗎?

.子題二(文化與社會類):在網路時代談新聞的真實是有意義的嗎?

在這個網路時代,自媒體、社群媒體、社交軟體取代了傳統新聞媒體,成為資訊傳遞的重要管道。擺脫了傳統新聞媒體複雜的產製過程與檢核機制,資訊的流動變得更為多元、更為自由,同時也使得「假新聞」與「錯誤資訊」更容易蔓延,也更容易產製。

儘管有人認為,新聞是媒體與媒體人的產品與建構,從來都無法呈現客觀的真實,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只是神話,但是也有人相信,只要透過嚴謹的產製流程、問責的制度,新聞媒體可以趨近真實。究竟,在這個網路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媒體所呈現的真實?真假的區別存在嗎?新聞的真實性對於民主社會的影響是什麼?政府可以打擊它所認定的「假新聞」嗎?

.子題三(政治與法律類):「中華民國」是真實的嗎?

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公佈,將「中華民國」界定為一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2020年,台、澎、金、馬的人們基於這部憲法選出第15任總統。然而,對內對外,「中華民國」的存在和合理性卻有不少爭議。

世界上目前只有15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在許多國際場合,「中華民國」的名號通常無法使用,只能以「中華台北」自稱。相對地,有180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中華民國」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消滅與取代了。甚至在台灣,也有許多人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存在。有些人主張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也有人主張台灣既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屬於「中華民國」,而是一個地位不明的狀態,「醒醒吧你沒有國家」成為人們自嘲的流行語。國家的真實存在,到底是怎麼回事?「中華民國」算是存在嗎?如何判定?它的真實與否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