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傅雲欽如是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2

馬英九可能不是如一些獨派想的那麼統

$
0
0
傅雲欽(律師 / 建國廣場負責人)  2014.09.27

上圖:2014.09.26 習近平會見許歷農、郁慕明等人

些獨派痛恨總管馬英九,說他一步步往統一的方向走。

馬總管滿腦大中國思想,是統派,眾所周知。從兩岸經貿及人文往來方面看,馬政府確實越來越往經貿及人文統合的方走。最近,兩岸要展開政治談判、馬總管想與北京頭人習近平會面及馬政府想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等風聲也不斷傳出。獨派厭惡馬總管也不無道理。

但我認為馬總管應該不是急統派,不是如許歷農郁慕明張亞中之流那麼統,也不是如一些獨派想的那麼統。茲舉幾個理由如下。

第一,馬總管常講不統、不獨、不武。台灣統派及北京對「不統」兩字一直很感冒。

第二,馬總管曾說他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概念是受到德國經驗的啟發」。德國經驗是先獨後統。兩岸目前的情形相當於德國模式的第一個時期,「一個中國,分區而治」。在這種情形下,在台灣,與其說主張德國模式的人是統派,不如說他是獨派,因為下一個階段(時期)就是「兩個中國,分國而治」。至於統一那是遙遠的第三階段的事。精確地說,主張德國模式的人是有終極統一觀念的獨派。德國模式含有濃厚的分離獨立的意味。馬總管如果要學習德國經驗,站在獨派的角度,馬總管大有「進步」啊

第三,今年6月,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在日本展覽。展覽開始前,日本方面受到北京的壓力,擅自在部分活動宣傳海報上只寫「台北故宮博物院」,中間漏了「國立」兩字。馬總管認為日方的作法「傷害國家尊嚴」、「侮辱中華民國」,因而指示權責機關要與日方嚴正交涉,若未正面回應,將取消展覽。日方可能沒料想到馬總管會如此強硬。他們最後只好冒著觸怒北京的風險,乖乖將「國立」兩字補上。

馬政府對日方表示抗議,就是對北京表示抗議。一向主張與北京「外交休兵」的馬總管竟不再休兵,重起戰火。這讓藍綠陣營都感到很意外。

第四,上個月他說贊成將涉嫌洩漏兩岸談判秘密的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移送法辦,說臭蟲要除掉。這似乎有對北京硬起來的跡象。台灣統派擔心,甚至連一些糊裡糊塗的民進黨人都擔心兩岸關係因此受影響。

第五,日前「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說馬總管922日接受德新社(DPA)等媒體訪問時,說:「北京和台北之間的關係既非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國內部的關係。他稱,台海兩岸關係是歷史上還從未有過的一種關係」。馬總管這段話可解讀為,所謂「非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從法理面看。從法理面看,兩岸同屬一中。所謂「不是一國內部的關係」,是從事實面看。從事實面看,兩岸為兩國。所謂「歷史上還從未有過的一種關係」,是從法理及事實兩看同時看,兩岸法理上統一,事實上分裂,處於不統不獨,半統半獨,可統可獨的中間狀態,是世所罕見的怪胎。但馬總管沒有說得這麼清楚。他這種其中有「不是一國內部的關係」等語的模糊說法,簡直比我常說的「台灣事實上獨立,法理上屬中」,還要具有台獨的意味。

「德國之聲中文網」又報導,馬總管再度提到德國經驗,說:「願意學習東西德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云云。但「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刊出,並經台灣媒體轉述之後,前天(925日)總管府慎重其事地發新聞稿,否認馬總管曾說「最終實現統一」等語。

馬總管鄭重否認他要「最終實現統一」?我簡直不相信我的耳朵!果真這樣,他還算是統派嗎?台灣統派及北京對馬總管這項舉措應該也很感冒。

習近平昨天在會見台灣的急統派許歷農等人,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老調的時候,強調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複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又說要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絕不會容忍對於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等語。這是不是也有對馬政府日前說「不是一國內部的關係」,前天又否認「最終實現統一」等言論表達不滿,並加以警告的意味呢?台灣有人認為習近平的談話設下「一國兩制」前提,形同封殺馬習會可能性。馬習之間的關係有那麼「嚴重」,不,有那麼「正常」嗎?不無疑問,但值得參考。

由上可知,馬總管對統一還是有顧忌,不是那麼一廂情願。也許他的「不統」說詞只是為了騙選票,但畢竟寫成白紙黑字,發表出來了,總是讓獨派感到一絲安慰。

馬總管往統一的方向走的時候,獨派應該痛罵,但馬總管在兩岸政策上採煞車的時候,獨派也應該給予肯定,甚至給予鼓勵才對,不宜拒他於千里之外,將他往統派那邊推。

不分青紅皂白,亂罵一通,將馬總管往統派那邊推,對台灣有什麼好處?對台獨有什麼好處?

● 相關拙作


-----------------------------
參考資料
-----------------------------

德國之聲中文網  2014.09.23

(德國之聲中文網)雖然與北京緩和關係的政策在臺灣內部遭強烈抵制,馬英九總統仍致力於繼續推進兩岸關係緩和進程。馬英九日前在接受德新社和另外兩名記者的採訪時表示,他願意學習兩個德國處理雙邊關係的經驗。他稱,臺灣方面下功夫研究德國歷史。

馬英九預期,在他本屆任期2年後屆滿之前,兩岸將分別在對方設立辦事處。他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是“外交承認”,辦事處本身不是大使館。他同時表示希望,能夠在今年11月的北京亞太經合峰會期間會晤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過,北京方面迄今予以拒絕。

6年前入主總統府以來,馬英九一直致力於緩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過去數年裡,相互敵視超過60年的台海兩岸實現了直接三通(通航通船通郵);通過貿易框架協定(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和其他協定,馬英九為擴展兩岸經濟關係奠定了基石。大陸目前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對象,而臺灣是在大陸投資的最大投資方之一。

不過,這一路線在臺灣引起 激烈爭議。去年,馬英九總統的民意支持率降至9%。今年3月,衝突激化,大學生因抗議兩岸“服貿協議”,衝擊並佔領立法院3個多星期,只是在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許諾再度嚴格審議“服貿協議”後,學生們才和平離去。

儘管抵制強烈,在馬英九總統看來,與大陸改善關係是唯一可行的途徑。他在接受德新社的採訪中表示,否則,臺灣的活動空間將被縮小到極限。他稱,大學生們的抗議行動不會長期影響臺灣政治,不過,有關未來改善兩岸關係的新設想、新做法應向民眾做更好的說明。

馬英九總統表示,在兩岸接近程式上,他相信可從當年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的做法上取經。對話導致兩德得以於1972年簽署“基礎條約”。馬英九稱,“這是非常好的一步”。 他認為,有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臺灣辦事處,類似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74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開設的常設代表處。

馬英九總統同時指出,兩德關係並不能直接套用於台海情形。他強調,臺灣不運用一德兩國原則”。他指出,北京和臺北之間的關係既非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國內部的關係。他稱,台海兩岸關係“是歷史上還從未有過的一種關係”

1949年國民黨在臺灣建政以來,北京將臺灣視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威脅一旦臺灣正式宣佈獨立就將以武力收復臺灣。臺北是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像北京一樣,中華民國迄今聲稱代表全中國。

臺灣有人口2300萬。臺灣政府認為自己才是1911年建立的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共和國的正統和中華民國憲法的維護者。由於北京施壓,外交承認臺灣的國家越來越少,目前僅剩22個,且均為小國。聯邦德國與臺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在臺灣設有“在台協會”,代表德國利益。

更正:在最初的報導中“他願意學習兩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 此說法不正確,應為“他願意學習兩個德國處理雙邊關係的經驗”, 特此更正。  DW.DE

蘋果日報  2014092514:19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前報導提及,總統馬英九受訪時曾表示,接近大陸政策是台灣求生的唯一機會,並指他願意學習兩德處裡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該報導並指出,馬英九預期在本屆任期2年屆滿之前,兩岸將分別在對方設立辦事處,但馬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是「外交承認」,辦事處本身不是大使館。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馬英九表示,在兩岸接近程序上,他相信可從當年東、西德處裡雙邊關係的作法上取經。對話導致兩德得以於1972年簽署「基礎條約」,馬英九說,「這是非常好的一步」。但馬英九同時指出,兩德關係並不能直接套用於台海情形,他強調台灣不運用「一德兩國原則」,因為北京和台北之間的關係既非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國內部的關係。

該報導中提及,馬英九總統認為,與大陸改善關係是唯一可行的途徑,否則,臺灣的活動空間將被縮小到極限。他稱,大學生們的抗議行動不會長期影響臺灣政治,不過,有關未來改善兩岸關係的新設想、新做法應向民眾做更好的說明。馬英九也表示,有可能在中國設立台屋辦事處,類似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74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開設的常設辦事處。(顏凡裴/台北報導)

總統府新聞稿  20140925

針對特定媒體引用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馬英九總統22日接受德新社(DPA)等媒體訪問,「矢言將持續推動目前的傾中政策」、馬總統「強調願意學習當初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接近中國是台灣求生的唯一機會」,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表示,該篇報導之相關說法乃子虛烏有、完全不是事實,該報錯誤引述、未經查證,違反新聞倫理,總統府表示遺憾。

馬瑋國表示,馬總統提及參考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是指兩岸可以從「Ein Deutschland, zwei Staaten(一個德意志,兩個國家),以及主權跟治權分離的相關經驗得到參考。然而馬總統的意思也很清楚,因為兩岸關係和兩德關係完全不同,即便借鏡參考,但兩德經驗也不能直接複製到兩岸經驗上。該報導指出馬總統強調「願意學習當初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的說法乃憑空捏造、與事實不符。至於「矢言將持續推動目前的傾中政策」、「接近中國是台灣求生的唯一機會」,馬總統更是從未提及。

馬瑋國表示,本月22日馬總統乃「接見」歐洲媒體亞洲特派員訪華團,並非「接受專訪」。當時現場只有德通社與兩家歐洲媒體,德國之聲中文網並沒有記者在現場,總統已指示行政單位立即要求該網站更正內容。還原該場談話,馬總統提到東西德經驗原文如下:

總統:歐洲從整體來看,因為在許多歷史、政治及經濟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我們很多參考的經驗。譬如說,德國處理兩個德國的經驗對於我們處理兩岸關係,也提供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參考架構。譬如說,德國人在1972年簽的「兩德基礎關係條約」,以及這個條約背後的理念,就是「一個德意志,兩個國家」,還有「主權」跟「治權」分離,都給我們帶來許多有意義的參考價值。另外就是在60年代到70年代,北海的沿岸國家透過和平的協商,還有法律的訴訟解決了有關海域石油的爭議,使得各方可以合作開發而產生了世界名牌布蘭特原油,像這些是我們在提出東海和平倡議時一個參考的對象。1969年對德國與其他西歐國家「北海大陸礁層案」訴訟的判決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因為促成大家可以一起合作探採原油,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經驗。

記者:回到兩岸關係。您曾以德國的例子與兩岸關係作比較。而東西德是在經過長時間討論後決定互設代表處。

總統:是的。

記者:所以,您任內可見到兩岸互設辦事處?

總統:我想可以。兩岸已建立互設辦事處的共識,但作法與兩德並不相同。當時,東德於西德設使館,但西德於東德僅為常設辦事處,以避免產生互相承認對方主權之印象。檢視1972年兩德「基礎條約」,並無使用Souveränität一詞而是以Hoheitsgewalt—統治高權—取代。我認為兩德在「基礎條約」中互相承認對方領土而不碰觸主權問題是正確的決定。雖條約中並未使用主權一詞,西德總理布蘭特 (Willy Brandt)於條約附函東德部長會議主席,表明條約所載並不影響兩德統一。正由於這封信,「基礎條約」得於憲法法庭獲得通過。我想說的是,這需要精密的操作。而即便借鏡兩德,我們並未採取「一德兩國」模式,因其不合於我國憲法。所以我們採「一中各表」的說法。在此基礎上,兩岸得以過去六年的經驗持續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President: And also, we have actually learned a lot from the experience, especially in history, politics and economy from European countries. For example, Germany has provided us with a great reference in dealing with the two Germanys, so when we deal with the cross-strait affairs, we actually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y. For example, in 1972 the two Germanys signed the Basis of a Relation's Agreement, and also the ideas behind it have provided us with great inspiration. Also, we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the Ein Deutschland, zwei Staaten, as well as the separation of sovereignty of the government authority, and these have provided us with great examples. Also, from the 1960s to 70s, the countries surrounding the North Sea cooperated to use peaceful negotiations and legal actions to resolve the oil dispute in the North Sea, and all parties concerned could work together to jointly develop their resources, thereby coming up with Brent crude oil, or Brent crude. And also when we proposed the East China Sea Peace Initiative, we actually emulated the spirit of the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at is a very important source of inspiration. Also, Germany along with some other West European countries participated in the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s in 1969. It was a very successful example because you worked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of oil, and that has been a very good experience for us.

Reporter: Can I come back to the mainland issue? This year you just mentioned the example of Germany, and that you drew on the example of the two states theory. Germany also had this model of a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each other's country, and this has been in discussion for a long time, I believe.

President: Yeah.

Reporter: So, do you think you will still see that in your presidency?

President: I think so. I think we are having a lot of consensus in establishing the offices in each other's places. And that would b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that was adopted by the two Germanys back in 1972 because East Germany set up an embassy in West Germany. But for West Germany, they set up a chancellor's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East Germany to avoid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recognized each other's sovereignty. I'm sure if you check the language on the 1972 Grundlagenvertrag, you don't see the word Souveränität, but rather the word Hoheitsgewalt. That's a term... Hoheitsgewalt means supreme power, to replace the idea of soverignty. The 1972 agreement went so far as to recognize the territory of East and West Germany, but they went short of recognition of sovereignty. I think that's a good move, and even though they haven't used the word sovereignty, Chancellor Brandt wrote a letter to his East German counterpart, attached to the agreement, saying that whatever was said in the agreement would not affect the eventual unification of the two Germanys. And that letter saved the agreement when it was submitted to the German constitutional court, and the judges eventually said it's okay. So what I'm trying to say is that this is a very delicate maneuver, and though we consult, we use that as a reference, but we have so far not used the idea of Ein Deutschland, zwei Staaten, one Germany, two states, because that will also have a constitutional problem in my country. So we use one China with respective interpretations because each side is allowed to express their idea of what that China is, but in that basis, no matter how fragile it is, it is very, very critical to make what happened in that last six years happen.

中央社  2014/09/26  01:01

(中央社記者林琳柏林25日專電)「德國之聲」中文部主任畢爾斯基(Philipp Bilsky今天表示,23日網站刊出的報導「馬英九強調改善兩岸關係決心」有誤,已經更正。

畢爾斯基表示,這則更正過的報導仍在網站上,在報導最後也加上「更正:在最初的報導中『他願意學習兩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此一說法不正確,應為『他願意學習兩德處理雙邊關係的經驗』,特此更正。」

「德國之聲」23日的報導是根據德通社記者發自台北的採訪報導。畢爾斯基表示,中文部引述內容有誤已經改正。

中華民國駐德國代表處法蘭克福辦事處在「德國之聲」網站刊出有誤的報導後即去函請更正。畢爾斯基表示,尚未收到信函,不過,他們在發現內容有誤之後已主動更正。

新華網 20140926 12:38:46

[圖片]

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趙博 許雪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6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習近平首先高度肯定參訪團各位成員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推進國家和平統一進程作出的積極貢獻。他指出,當前兩岸關係雖然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但和平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兩岸同胞應該堅定信心、攜手努力,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習近平指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在探尋民族復興強盛之道的過程中飽經苦難滄桑。“統則強、分必亂”,這是一條歷史規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臺灣的前途系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對臺灣來說,這是福音、是歷史機遇。希望臺灣同胞同大陸同胞一道,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把握住機遇,相互扶持,緊密合作,為過上和平安寧、幸福美好生活,為在世界上共用中華民族尊嚴和榮耀而攜手奮鬥。

習近平表示,在涉及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我們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妥協和動搖。1949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複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我們認為,這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我們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的安排。

習近平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我們理解臺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同時,臺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習近平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正確道路。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正不斷向前推進,沒有因遇到一些溝坎而止步,反映了兩岸同胞共同心願。我們將毫不動搖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堅持造福兩岸同胞的政策舉措,努力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

習近平強調,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2008年前的一段時間,“台獨”分裂勢力利用執政推行分裂路線,損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破壞台海和平穩定,挑動兩岸對抗緊張,給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同胞帶來深重禍害。兩岸同胞對此記憶猶新,期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得以維護。需要警惕的是,“台獨”分裂勢力並未善罷甘休,仍在竭力煽動兩岸敵意和對立,阻撓兩岸交流合作,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

習近平強調,對於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我們絕不會容忍。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台獨”之路走不通。我願再次重申,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以前有過什麼主張,只要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

來訪的臺灣和平統一團體人士表示,兩岸要站在“振興中華”、“共圓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看待國家和平統一,進一步加深感情,增進認同,共同反對“台獨”,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特別是要讓更多臺灣青年體認到,臺灣的命運系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而義無反顧地接下復興中華的重責大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滬甯、栗戰書,國務委員楊潔篪,全國政協副主席令計畫等參加會見。

風傳媒  20140927 09:16  仇佩芬

距離本屆APEC領袖高峰會僅有一個半月,正當府院高層仍對外表示馬習會「還是有機會」之際,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藉接見台灣統派媒體場合,提出「一國兩制為統一最好方式」政策論述。參與國安決策建言的學者分析,習近平談話雖非直接排除馬習會可能性,但形同為馬英九總統出席APEC「開出天價」,在台灣以「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為底線的情況下,兩岸對馬習會的「議價」過程恐已很難持續下去。

就在兩岸仍在為馬習會進行最後角力之際,中國首度集中邀請20多個台灣統派團體,組成「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訪問北京。據與會者事前透露,出發前便得知習近平將藉接見場合,就對台政策做出重大宣示。

據透露,習近平在談話中整合中國一貫對台政策論述,緊扣「和平統一」基調,目標仍鎖定反台獨。談話中包括「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以及針對一國兩制在台實現,將「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等語,都在事前透過涉台系統和此次往訪的「台灣統一聯盟」等統派人士討論後定稿,顯然有備而來。

學者指出,習近平提出「統一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等論述,並未超出胡錦濤時期立場:而儘管習近平接班後首次在台灣問題上提及「一國兩制」,但也與鄧小平以來的中國對台政策一致,對北京而言,是「回歸基本立場」。

針對台灣大部分輿論認為,習近平的談話設下「一國兩制」前提,形同封殺馬習會可能性,曾參與馬團隊國安決策的學者私下分析,與其說習近平談話是「設下前提」,不如說是為馬習會「設定議題」,亦即希望馬、習二人不是「為會而會」,而能夠觸及統一的長期目標。

國安學者表示,習近平談話的用意並非拒絕馬習會,而是為馬習會甚至馬英九出席APEC劃定空間,以確保台灣在APEC場合的動作不至於超出中國期待的議題範圍。

但國安學者也坦承,就算習近平有此用意,馬政府也不可能完全接受這樣的設定;在兩岸對馬習會的最後「議價」階段,習近平談話形同「開出天價」,台灣方面想要「還價」,勢必堅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以及「民意支持」底線。

對於台灣輿論認為,習近平談話顯示馬習會確定破局,而總統府、行政院長江宜樺和陸委會,已分別在第一時間明確表示無法接受「一國兩制」,兩岸官員則表示,政府不可能輕忽國內民意對習近平談話的強烈反應,也不可能在北京設定的前提下促成馬習會;在此情況下,儘管兩岸尚未明確表態,但雙方要馬習會彼此妥協,應是難上加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3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