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解放軍的要角」給張榮豐的墨軸(張榮豐攝)
李登輝時代的國安幕僚張榮豐上個月在他的面書專頁上,貼了一幅如上所示的中文草書作品的卷軸照片,並說明稱:「這幅字是1998年一位解放軍的要角託人所贈。他是草書高人。只可惜隔行如隔山,我無法讀出所有的內容,在此徵求高手解讀內容。」
結果,馬上有人回應看得懂,說那幅字的落款的上款是:「榮豐先生大雅之正腕」。下款是:「明人周在七絕,戊寅(1998年)春一書 (?)。有感於兩岸事而錄一到 (?)」。文章的內容是抄錄中國明朝人周在所寫的一首閨怨詩:
江南二月試羅衣,春盡燕山雪尚飛。
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
這首閨怨詩寫一個住在江南的人妻在冬盡春來,江南草長,群鶯亂飛,春色美好,試穿春衣,而春情蕩漾之時,怨在北方的丈夫不思歸。但人妻怨而不怒,沒有破口大罵,直接責備丈夫不歸,而是為丈夫找理由。她心想丈夫一定是因為沒聽到子規鳥(杜鵑鳥、思歸鳥)的啼聲才不歸。為什麼丈夫沒聽到子規鳥的啼聲呢?因為「春盡燕山雪尚飛」,北方還很冷,子規鳥還沒出來。
寫這首閨怨詩的「解放軍的要角」是誰,張榮豐沒說出他的姓名,應該與張榮豐沒有同性戀關係。他送這首閨怨詩給張榮豐,想要表達的應該不是「閨怨」,而是「台灣不回歸祖國」的「陸怨」。而這種「陸怨」如同周在的「閨怨」,是婉轉的、溫柔的、有教養的,不是潑婦罵街,揚言「血洗台灣」式的。那位「解放軍的要角」的潛台詞是:
中國近年漸崛起,春盡台灣熱浪襲。
應是招安聲不到,祖國雖好不思歸。
自從蔣介石、毛澤東這兩個死對頭先後死亡之後,對岸對台促統的統戰手法慢慢不再嗆聲說狠話,而改為採溫情勸說。
1981年葉劍英提出《有關和平統一台灣的九條方針政策》,說只要兩岸統一,可以實施「一國兩制」,並歡迎台灣工商界人士到大陸投資等等。講的都是招安讓利的美麗願景,看不到刀光劍影。
1982年廖承志的《致蔣經國先生的公開信》,勸告蔣經國說:「侷促東隅,終非久計。……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歲月不居,來日苦短,夜長夢多……時不我與。……寥廓海天,不歸何待!……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等語。這和周在的閨怨詩一樣,其遣詞用字婉轉客氣,表達兩岸不能團圓的「陸怨」。
對於這封公開信,蔣經國因有「不與對岸接觸」的政策,不方便自己回應,就由蔣宋美齡寫一封公開信答覆廖承志,說:「過去毛酋秉權,一日數驚,鬥爭侮辱,酷刑處死,任其擺布,人權尊嚴,悉數蕩盡,然若能敝帚自珍,幡然來歸,以承父志,澹泊改觀,養頤天年」云云。這封回函不但表達台灣拒絕招安的立場,甚至反而規勸廖承志投奔台灣,措辭較為強硬。
1998年一位「解放軍的要角」送一幅字墨給李登輝政府的兩岸政策幕僚張榮豐,表達希望兩岸團圓的「陸怨」,可看出對岸統戰的無孔不入。張榮豐如何回應這位「解放軍的要角」的「善意」,他沒說出,但令人好奇。如果是我,我會這樣回覆:
台灣二月日頭暉,春來唐山雪尚飛。
應是東風吹不到,祖國酷寒不能歸。
● 相關拙作
-----------------------------
參考資料
張榮豐
張榮豐面書專頁 2015.10.02
最近對家中的「重災區」-書房,進行「災後重建」時,發現這幅草書。
這幅字是1998年,一位解放軍的要角託人所贈;他是草書高人。只可惜「隔行如隔山」,我無法讀出所有的內容,在此徵求高手「解讀」內容。